
本網訊 10月24日,由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辦公室、農民日報社指導,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主辦,江蘇省常熟市海虞鎮人民政府承辦的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重點活動——首屆“中國新農民”故事會在江蘇海虞舉行,故事會以“慶豐收、感黨恩”為主題,以“有三農情懷、有創造智慧、有引領能力、有突出貢獻”的“中國新農民”為主角,講述“中國三農”故事,展示中國新力量。

農業農村部國家首席獸醫師(官)李金祥,農民日報社的黨委書記、社長、總編輯何蘭生,江蘇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黃非,蘇州市委常委唐曉東、常熟市委副書記、代市長秦猛出席活動并致辭。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陳曉華,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、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,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原司長蘇國霞作了主旨演講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連線演講。

活動期間,程剛、吳華平、沙野、林亞萍、彭水平、李斐、任秀波、李彪、吳迪、劉長虹、張朋義走到前臺、登上講臺,從科技農業、品牌農業、數字農業、集體經濟、返鄉創業、農業服務、規模農業、高質量發展、生態農業、未來農業等維度,講述中國新農民自己的故事,詮釋了新時代我國三農新征程、新格局、新業態、新思路、新途徑、新模式和新圖景。
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,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、秘書長唐園結,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原司長蘇國霞,全國鄉村文化產業創新聯盟常務副主席孫林,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總編輯寧啟文,農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詹新華,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適出任評委,對11位“中國新農民”的分享給予充分肯定,并表示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,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需要更多愛農業、懂技術、擅經營的中國新農民,把黨的惠農政策落實到全國各地,把新的技術模式落地到千家萬戶,把研究做在田間地頭、把論文寫在廣袤大地,為鄉村帶來新思路、新模式、新活力。

江蘇常熟市海虞鎮七峰村黨委書記程剛,講述了七峰村從“挖青山”到“養青山”的故事。三十年時間,一個靠挖山采石維持生計的窮鄉僻壤,在幾任黨委書記的帶領下,把挖禿的荒山,修復成了綠水青山,把出名的窮村變成了網紅村、富饒村、示范村。在黨的政策指引下,程剛用“走出去、請進來、深挖掘”的三部曲,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理念,把七峰村的“養青山記”書寫成了鄉村振興的典范。

湖北天門市華豐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華平,通過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,建設高標準農田,他的合作社人均種2000畝地,一年能產糧2億斤。他實踐的規模農業,正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、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的基礎,是“手中有糧、心中不慌”的底氣。

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縣玉米科技小院在讀博士沙野,從2018年起擔任梨樹科技小院院長兼四棵樹鄉農業技術服務站站長,長期駐扎農村一線,組織農民學習農業知識,推廣農業技術。至今已培訓農民超過25000人次,培養出了100余名農戶科技帶頭人。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,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,沙野的經歷是中國農業大學創造的“科技小院”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最佳注腳。
江蘇蘇州市相城區林莓莓農場創辦人林亞萍,畢業后扎根農業創業一線,邊摸索、邊創新,以“水旱輪作”的生態新技術種植草莓,把雜草叢生的大棚打造成了現代化的草莓農場,做大品牌、做成標桿,并打造出休閑農業、研學游學等多元產業,走出了一條行得通、可復制、效益高的家庭農場模式。

湖南湘潭市農產品女經紀人協會會長彭水平,十年前得知鄉村“沒人種地”,放下體面的副校長工作,投身農業,發起創辦了湘潭縣春靜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,如今合作社年均產糧食1600萬斤。她所創建的“湘潭市農產品女經紀人協會”和“湘潭縣女性創業者協會”已累計培訓學員5000多人次,為創業女性幫扶貸款4700多萬,解決了一方“怎樣種好地”的問題,把小農戶領入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大格局之中。
甘肅金昌市最田樂享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、“90后”的李斐,2017年追隨父親的腳步,來到戈壁灘投身農業,在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幫助下成功改良了適宜沙土種植、兼具防風固沙的“貝貝南瓜”,把2450畝荒漠種成了南瓜的綠洲,并借助電商之力,做出了品牌,2020年營業收入2500萬元,帶動當地500多名村民實現增收增產,吸納就業20000余人次,可謂富了一方鄉親,綠了一方荒漠。
黑龍江省濱北正大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任秀波,帶著家鄉86家水稻種植企業,統一種植、統一銷售、抱團營銷,打造“北林香米”品牌,并為家鄉取得了“中國寒地香米之鄉”的榮譽。他還帶著企業組團“下江南”,讓東北的品牌大米走上了全國消費者的餐桌。

四川源素輕旅文旅科技集團董事長李彪,用親身經歷解答了“鄉村如何在保留鄉味的同時,為農民和村集體帶來切實收益”的問題。通過三平臺協作,三權分置的方式,深度盤活鄉村閑置資源,實現了農民和村集體收入持續增加,環境治理長期有效,促進了“新村民”與“老村民”的融合,并推進鄉村基層治理新型互信機制的形成,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出了一條值得借鑒的創新之路。

河南洛陽市中科農村電商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迪,用數字技術為農民搭建創業平臺,把種植技術需要20年經驗積累的復雜技術,變成960項標準動作,全程1583項數據監控,讓農業生產可以“零經驗”,讓職業農民更會種地。

江蘇常熟市長虹陽澄湖大閘蟹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長虹,先后斥資1200多萬元開展高標準池塘改造和生態化提升,實施“岸上湖體活水養殖”模式,兩代人、三十年,為陽澄湖的大閘蟹安了個舒適、綠色、充滿科技味的新家,不僅保護了陽澄湖的生態、又保護了陽澄湖大閘蟹的品牌,成為國家退養還湖政策下,漁業生產與生態修復和諧并進的現代農業典范。

山東煙臺博士達蘋果產業園創始人張朋義,用20年的專注,把種蘋果這件事做到了極致。截至目前,公司示范園的矮砧有機蘋果優質果率達到90%以上,畝增經濟效益4000元。近年來,通過打造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數字農業,讓每顆蘋果有信息、可溯源、可召回,同時加大投資建設蘋果全產業鏈加工園,對棲霞市的蘋果產業起到了良好的引領和拉動作用,趟出了一條高質量有機農業的新路。